刘志丹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缔造者和核心领导人之一。在他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中,与旬邑结下了不解之缘。1931年至1934年三年间,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他发动群众,开展兵运农运斗争,参与创建陕甘游击队和红二十六军,与国民党开展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适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刘志丹同志牺牲8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刘志丹同志,深切怀念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
百折不挠 职田塬上搞兵运
1931年1月,刘志丹在甘肃兵运失败后,被迫率部退到子午岭山区,缺粮少弹,处境维艰。在与中共陕西省委取得了联系后,省委指示刘志丹把队伍带到旬邑一带,到驻防彬县的国民党陕西警备骑兵旅苏雨生部开展兵运活动。省委希望刘志丹把苏雨生拉拢过来,以便积蓄力量,待机起义。经过联系,苏雨生表示愿意合作,于是刘志丹带领200多人出了梢山,冒着陕甘高原上的严寒,沿着陕甘交界的桥山山脉的东西坡南下,经石底子(今属旬邑)、马栏、刘家店子等地,一路南下,到达旬邑县职田镇。
1931年3月,刘志丹接受苏雨生部改编,其队伍被编为陕西警备骑兵旅补充团,刘志丹任团长,驻防职田镇。队伍有了合法地位,正好趁机发展自己的力量。刘志丹一面联络收拢旧部,一面筹集粮款军费,扩大队伍。但苏雨生这个人十分狡猾,早就对刘志丹存有戒心,其虽然收编了刘部,却不发给粮饷,由于经济困难,刘志丹决定打土豪解决给养。
职田镇连接陕甘两省,交通便利,虽是当时旬邑县较为富庶之地,但大部分群众却缺吃少穿,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刘志丹带着队伍进驻职田镇后,群众以为匪兵进村,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刘志丹于是带领干部到群众家访贫问苦,了解群众思想情况,他每天都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旬邑是块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地方,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是党领导农民运动开展的最好地区之一。1928年,共产党员许升才等人在这里组织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旬邑起义,因此旬邑一带的群众革命觉悟和革命热情较高。所以一经宣传,群众很快就发动起来,纷纷要求打土豪,许多青年要求参加队伍,刘志丹刚进驻职田镇没几天,就打开了局面,站住了脚。
职田镇的地主老财很多,大多囤积居奇。在群众的要求下,刘志丹召开了干部会,进行了反复讨论研究,决定由军队出面,组织群众,找地主老财谈判,实行先礼后兵,让他们主动把粮食拿出来分给群众。当时职田街有个姓刘的大地主被索要钱粮挨了打,一气之下上吊自尽了,其家属联合当地豪绅联名写状子到西安诬告刘志丹,说“渭华暴乱的匪首”又在旬邑煽动百姓闹共产。在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指示下,1931年4月,苏雨生以开会商议军机为名,将刘志丹骗至彬县秘密逮捕关押,给他戴上了12斤重的铁镣打入大牢。随后又派了一个骑兵团和一个步兵团,包围职田镇,将刘志丹400多人的队伍强逼缴械,只有一部分人经过战斗突围逃走,另一部分人以不伤害刘志丹为条件缴了枪被改编为运输队。
苏雨生怕养虎遗患,以叛乱罪宣布判处刘志丹死刑,省委闻讯后立即发动关系营救刘志丹。因刘志丹名震西北,他被判处死刑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在陕西省委的努力运作下,时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的共产党员南汉宸和杨虎城的高级参议杜斌丞前去找杨虎城说情,杨虎城闻知事情原委后,也不想毁了西北的一个军事人才,便命令苏雨生放人。1931年6月,出狱后的刘志丹在省委指示下去甘肃平凉陈珪璋部继续开展兵运工作。
1931年9月,刘志丹将在甘肃合水、庆阳山区分散活动的三支民间游击队整编为南梁游击队,并出任总指挥。在南梁游击队,刘志丹结识了早年追随其革命的旬邑籍青年于兵乱,并留他做自己的警卫员,为其改名“于占彪”。从此,于占彪一直追随刘志丹,负责他的警卫工作。
英勇机智 马栏川里打游击
1932年初,刘志丹率领的南梁游击队和由晋西游击队改编的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兼第2支队队长。不久,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陕甘游击队。陕甘游击队成立后,长期活跃在南梁、马栏、照金一带,深入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严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
陕甘游击队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政府震动,杨虎城和井岳秀部调动大批军队前来围剿。为粉碎国民党围剿,中共陕西省委决定让陕甘游击队深入渭北和西路,配合农民斗争,开辟新苏区,把国民党拉到外线去。
1932年4月中旬,陕甘游击队攻克旬邑县城,取得了首次攻克国民党县城的胜利。旬邑百姓欢欣鼓舞,编了顺口溜说:刘志丹,真英明,三月初七进县城……。攻打旬邑县城后的第二天,陕甘游击队集结在职田镇马家堡村休整,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在此做了巡视工作。他对游击队成立以来的主要成绩不作全面评价,编织罪名将谢子长撤职,强令去甘肃榆中县搞兵运工作。陕甘游击队也被其分成了三、五两个支队,三支队由刘志丹任队长,五支队由阎红彦任队长,两队各自独立活动。
由于敌众我寡、军力差距悬殊,局势陷入危机。中共陕西省委指示陕甘游击队立即北上,把国民党拉到外线作战。1932年5月10日,陕甘游击队第三、五支队在旬邑清塬乡集结,宣布成立了总指挥部以统一军事指挥,省委重新任命刘志丹为总指挥。这时,国民党军部署重兵数旅进剿游击队,刘志丹分析了敌情,认为分驻在黄陵、宜君、洛川之敌井岳秀部八十六师二五六旅五一一团战斗力弱,且距榆林、西安均远,增援不易;这一带又系山区,游击队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利于作战。于是,经队委会研究决定,首先消灭五一一团。5月15日夜,刘志丹带领游击队奔袭马栏镇,一举歼灭五一一团的两个连及民团一部,缴枪200余支。此后刘志丹带领游击队,依靠地方党组织的配合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运用游击战术,半月之内,挺进数百里,经过五个县,大小九战,八战获胜,歼敌1400多,缴枪1200余支,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队伍也发展到1500多人。
对党忠诚 转角镇中建红军
陕甘游击队连战战胜,革命形势如火如荼,但西北地区却始终没有一支正规的革命武装力量。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陕甘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同意中共陕西省委创建正规红军的意见,授予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六军番号,指示由省委常委担任军政委。随后,省委指示游击队开往开赴宜君县马栏川杨家店子(今属旬邑县马栏镇)集结整编。
1932年12月18日,省委派常委杜衡来到部队。杜衡一来就召开扩大的队委会,煽动群众斗争陕甘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等同志,诬蔑他们“有反革命阴谋”并对游击队一年来的活动横加指责,并以“梢山主义”、“逃跑主义”、“右倾机会主义”等罪名将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开除出部队。并给谢子长留党察看三个月,阎红彦严重警告的处分(后中央查明,撤销处分)。在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下,杜衡才勉强将刘志丹留在部队,令谢子长、阎红彦去上海临时中央“受训”。22日,红二团召开军人大会,为了便于控制部队,杜衡在改编中规定干部必须从班长和战士中选举产生,由政委任命,原游击队排以上的干部全部被剥夺了被选举权。24日,杜衡在宜君转角镇(今属旬邑)召开军人大会,宣布将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并举行授旗仪式。王世泰任团长,郑毅任参谋长,刘志丹被安排了无足轻重的政治处主任虚职,根本无权过问部队上的事情。
面对这种无情打击,刘志丹表现出坚强的党性修养。他心地坦荡,顾全大局,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仍积极协助团长王世泰做好工作。红二十六军转移到杨家店子开展整训,刘志丹每天除了帮助王世泰训练部队,分析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外,就到老百姓家中和群众拉家常话,了解地方情况。为提高红军战斗力,他并日以继夜,不辞辛苦,帮助红二十六军编写了部队训练用教材和《政治工作训令》、《红二十六军简明纪律》、《训练方案》、《战略战术教材》等,并尽一切可能维护部队的团结。由于他工作出色,干部战士都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参谋长”。
在刘志丹的协助和建议下,红二十六军以马栏为根据地,东出同关(今铜川)打下金锁关,南击淳化攻下柳林镇,西出旬邑消灭民团一部,红军区域日渐扩大。红军还协助各地建立了旬邑游击队、照金游击队、宜君游击队等七八支游击队。这期间,在杜衡疯狂推行“左”倾路线的逆境中,正是有了刘志丹,部队仍然打了许多胜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陕甘一带的反动统治,推动了陕甘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
不畏艰难 “狡兔三窟”连陕甘
1933年6月,杜衡强令红二十六军南下渭华,使党经过千辛万苦创建的第一支西北红军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西北革命陷入低潮,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1933年8月14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陕西耀县陈家坡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区临时总指挥部。9月,在渭华党组织的帮助下,被打散的刘志丹、王世泰等革命同志和红军队伍陆续返回了照金。随即。刘志丹被推选为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
红军有了刘志丹这个“主心骨”,斗志倍增,很快就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国民党急忙调集四五个正规团,又纠集了淳化、旬邑、耀县、宜君、铜川、富平6县民团,发动了对照金的进攻。刘志丹分析了敌情,决定主力红军北上甘肃正宁,合水一带,寻找战机,歼灭国民党军。随后,红军横穿马栏川兼程北上,先后胜利攻下合水县城,取得毛家沟门战斗胜利,几近全歼赵文治部700余人。
1933年11月初,在刘志丹的提议下,陕甘边区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包家寨召开了党政军干部联席会议。会上宣布重新成立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决定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同时,采纳了刘志丹“狡兔三窟”的建议,决定开辟安定、南梁和关中三个战略区,成立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其中,第三路游击区以马栏和照金为中心。
红军在南梁休整了半个多月,何高候和冯钦哉又来围攻照金,已经窜到了马栏。第三路游击队要求刘志丹带领主力红军到关中进行反“围剿”,刘志丹建议召开指挥部联席会议,支援第三路游击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会上得到大家一致同意后,刘志丹立即带领红军挥师南下,马不停蹄,很快进入第三路区域,趁敌不防,打了个圈子。路过马栏时,这里已经被冯钦哉的人占领,红军用迫击炮和重机枪打了一阵,国民党军没想到红军有大炮和重机枪,一下子乱了套,四处逃窜。在张仲良和陈国栋带领的第三路游击队协助夹攻下,国民党军被全歼,马栏镇又回到第三路游击队手里。经过红军的全力奋战,又全歼了全部回援的国民党军,俘虏了许多人和马匹。红军南下作战,两战全胜,士气大振。
在刘志丹及红二十六军影响下,关中地区的革命斗争迅速发展,游击区域扩大到旬邑、正宁、宁县、淳化、耀县等14个县,建立了比较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南梁根据地和关中苏区连成了一片。至此,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5年2月,在刘志丹等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历时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自此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抗战的出发点,中国革命的中心。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刘志丹率领游击队和陕甘游击队在旬邑等地革命活动的积累,没有他在旬邑参与创建的红二十六军的浴血奋战,也不会有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硕果仅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