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庄阳坡头关中分区革命旧址位于陕西旬邑县雷庄和阳坡头村,距旬邑县县城30公里,紧邻306省道。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和新正县机关党政机关所在地,现为咸阳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旧址内现有关中分区、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等一批革命遗址,有当年的油坊、豆腐坊、铁匠铺等手工作坊,还有戏楼、马房、打麦场。如今这里是央视九套、八一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西安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拍摄基地,《古堡情事》《进城》《习仲勋》《刘志丹》等影视剧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不断制造摩擦事件,乃至发起大规模军事进攻。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关中分区地处陕甘宁边区最南端,成为国共两党摩擦前沿阵地。5月,国民党在此蓄意制造了“土桥事件”“旬邑事件”,揭开了陕甘宁边区反摩擦斗争的序幕。
国民党军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在陕甘宁边区的正面,东起黄河西岸,经陕西省宜川、洛川、宜君、同官(今铜川市)、耀县、淳化、栒邑县,接甘肃省境内的宁县、西峰镇(今庆阳市西峰区)、镇原,入宁夏境,经固原、黑城镇(今属海原县),至同心城(今同心县),北面与国民党马鸿逵部衔接,构成一条贯通三省,长达千余里的封锁线。
1939年12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1940年3月,国民党预备第三师炮击关中分区党政军机关驻地马家堡村,进占新正、赤水等县局地。习仲勋和分委同志分析认为固守马家堡村,已不利于反摩擦斗争。为了争取主动,决定分区机关和部队主动撤离马家堡,移驻阳坡头、雷庄村一带。
中共关中分委驻旬邑县阳坡头村近一年多时间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进行反摩擦战斗120多次。同时,组织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部队、机关开荒36万亩,群众开义田70000亩,办义仓153个,成立合作社17个,纺线140000斤,安置移难民4000户,实现了物资自给和群众安居乐业。建成初、高级小学240多所,在校学生7000多人,提高了分区的教育水平。
为加强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习仲勋在雷庄村一家农户窑洞里创办了关中分委机关报《关中报》,先后有习仲勋、高岗、毛泽东为该报题写报头,由于《关中报》办得非常成功,深得群众喜爱,充分发挥了党报党刊的宣传阵地作用,被《解放日报》誉为边区地方报纸的模范,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黄土地孕育的红奇葩”“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在大生产运动中,农民张清益带领仅有20多户村民的雷庄村在边区首办义仓、助产妇训练班、一揽子民办学校,在陕甘宁边区树起一面鲜艳旗帜,被授予“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荣誉。革命医师张治平,不仅医术高超,而且思想进步,他在行医过程中,宣传革命、动员群众筹粮筹款、掩护干部,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被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特聘为参议员,多次受到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的接见。
在雷庄、阳坡头村期间,以习仲勋为代表的关中分委领导人,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调动了分区军民和各界人士投身抗战、支援抗战的积极性。在关中分区以阳坡头为中心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成功守卫了陕甘宁边区南大门,保卫了延安和党中央。关中分区军民不畏艰难、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保卫边区、建设边区、支援抗战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